“用文藝的方式講好廈門故事。”國傢一級編劇、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說。無論是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還是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曾學文的戲曲作品深深刻著閩南文化、海峽情緣的烙印。這是他打通人心的強大武器,因此他的作品深受觀眾喜愛,其中,《邵江海》《蝴蝶之戀》《大稻埕》還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等國傢級大獎。

與其他地方戲曲一樣,南音也面臨著如何吸引年輕人的問題。傳統南音的舞臺表現形式以靜態的坐唱或站唱為主,而曾學文的作品《長恨歌》,則融入瞭舞蹈藝術,以樂舞的形式來表現,使得傳承千年的南音有瞭更強的時代感,頗受年輕人歡迎。

適應觀眾的審美需求,創新故事的敘述方式也很關鍵。曾學文說,文藝創作要唱好時代主旋律,不能是說教式的,而要從人性化入手。其作品《蝴蝶之戀》巧妙地將傳統的“梁祝”傳奇和現代愛情故事結合起來,以“戲中戲”的結構展現瞭兩岸台中南屯區月子中心半個多世紀的悲歡離合,更溯源海峽兩岸一脈相承的文化根基,具有共鳴之效和震撼性的藝術表現力;而《大稻埕》則以“小傢”折射大時代,透過小人物看大歷史,思索歷史洪流中人的抉擇與生命的尊嚴。

曾學文同時強調,所有的創新都必須以繼承傳統為基礎。以南音作品《情歸何處》為例,它既傳統又相當現代。故事中,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以古雅姿態且歌且行,但主人公對自我和女性價值的把控,對現代的觀眾啟發良多。

緊扣時代主旋律,弘揚正能量,振奮民心,黃榮認為,這是廈門演藝精品能夠走出去的第二法寶。

同樣地,廈門青年編劇林志傑創作的歌仔戲《渡臺曲》反映瞭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台中東區月子中心評價曲折經歷,故事的結局也契合瞭兩岸當前的和平主旋律。而《沉沉的厝裡情》則展現瞭閩南人的情懷和大愛。

從鄉音悠揚的傳統戲曲,到富有現代感的音樂劇、話劇,乃至校園原創舞劇……梳理廈門近年來的文藝創作,一條明晰的線路始終貫穿在發展過程中——充分挖掘閩南文化元素及閩臺關系特色的題材。實踐證明,這樣的作品接地氣、接人氣,在全國文藝創作版圖裡也能突出自己獨有的特色,做到叫好又叫座。

“其實年輕人並不排斥主流價值觀,隻是我們需要用年輕人的視角、感覺傳達這種主旋律。”曾學文說。

高甲戲《大稻埕》也成功台中中區月子中心評價實現瞭現代審美與古典神韻的有機融合。在多個場景中,借鑒融入瞭西方話劇、影視等的表現手段,既重視高甲戲劇種表演本身的樣式感,又註重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全劇用“當代性”的戲劇舞臺語匯彰顯傳統戲曲的美學特質,以現代審美詮釋歷史。

如今,越來越多的廈門文藝創作者註重挖掘本土題材進行創作,而這些本土文藝作品也越來越受廈門市民喜愛。在黃榮看來,這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也能促進作者與觀眾良性互動。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出品的《邵江海》《蝴蝶之戀》《渡臺曲》《陳嘉庚還鄉記》,廈門金蓮升高甲戲劇團出品的《阿搭嫂》《大稻埕》,廈門市南樂團創作的南音樂舞《長恨歌》《情歸何處》《金石吟》,廈門歌舞劇院出品的音樂話劇《雁叫長空》《老宅》,廈門小白鷺民間舞藝術中心、廈門藝術學校合作出品的大型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裡情》,閩南大戲院原創音樂劇《微·信》……近年來,“廈門味”原創文藝精品異軍突起,數量和演出頻次前所未有,讓專傢驚嘆,也讓同行註目,其中多部作品獲得大獎。這些叫好又叫座的原創文藝精品還經常“走出去”,甚至走上國際舞臺,展現廈門形象與文化魅力。

B“主旋律”振民心

受到追捧的還有高甲戲《大稻埕》、音樂話劇《老宅》、閩南風情舞蹈詩《沉沉的厝裡情》、舞台中西區月子中心評價劇《繁·靜》等。其中,《沉沉的厝裡情》圍繞閩南人的“厝”,即“老屋”“傢”的概念,將閩南風土人情融入舞蹈詩中,將地方文化特色與舞蹈、音樂和舞美相融合,展現出一幅親切美好的閩南民俗風情畫景。

“太震撼瞭!清音雅樂跟交響樂交融在一起,竟然沒有任何違和感,反而別有一番韻味!”廈門“90後”網友葉青蝦說,看完那場演出後,原本對傳統戲曲“不感冒”的她瞬間被這千年古樂俘獲瞭。

這樣的藝術力量從何而來?

曾學文塑造的古道熱腸的閩南阿婆“阿搭嫂”,使他獲得瞭人生的第二座曹禺劇本獎獎杯。《阿搭嫂》是曾學文對舉國熱議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叩問,到哪裡演出都非常受歡迎,被高度評價為“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精品”。

廈門三部文藝作品榮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在全國位居前列。“廈門文藝作品不僅註重挖掘本土特色,還註重塑造作品的精神內核,因此作品能跟這個時代同呼吸共命運,能夠傳播正能量,傳遞向上精神。”黃榮說。

近年來,廈門本土文藝作品頗受本地市民及全國文藝界的認可。其中,音樂話劇《老宅》曾獲福建省第25屆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沉沉的厝裡情》榮獲文華優秀劇目獎、中國舞蹈“荷花獎”作品金獎等多個獎項,這兩部精品在全國10個城市巡演時,每場演出的上座率為80%左右,出乎演職人員的意料;舞劇《繁·靜》在第三屆福建舞蹈“百合花獎”專業舞蹈大賽中獲創作銀獎,還獲得首屆海峽兩岸大學生舞蹈大賽的創作銀獎;歌仔戲《渡臺曲》曾獲全省戲劇會演劇目一等獎。

如今,有一部分臺灣人竟然罔顧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的事實,妄圖割裂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結。“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再不發聲,這段歷史將來就是一本亂賬。”出於學者的義憤,也出於對兩岸關系的思考,曾學文將臺灣抗日最壯麗的一頁寫成戲劇《大稻埕》,在“傢文化”的母題背景下,為作品找到瞭精神立柱——鄉土社會守護中國文化的力量,也就是中國人的精神筋骨。

A“廈門味”攬人氣

C“時代感”煥新生

在交響樂的伴奏下,古老的南音汩汩流出,一曲《南音隨想》如茶香、如詩行……去年的金磚國傢領導人廈門會晤文藝晚會上,廈門市南樂團主力打造的節目《南音隨想》與西方交響樂擦出別樣的火花,讓傳承千年的中國“音樂活化石”南音驚艷世界。

上個月22日晚,集美居民紀昌美專程帶妻女到附近的嘉庚劇院觀看音樂劇《生生不息》。全劇五幕、共23首流行歌曲通過多種音樂類型一一呈現,這讓熱愛音樂的紀昌美一傢人超級喜歡。“嘉庚精神應該代代相傳,這部音樂劇生動地講述瞭集美學村的故事,弘揚嘉庚精神,正能量滿滿,帶孩子來看很有意義。”紀昌美說。

創新形式,吸引年輕人——這是廈門文藝精品屢受追捧的第三法寶。黃榮認為,無論就培養文化自覺而言,還是從弘揚主旋律來說,文藝創作都要大膽創新創優,增強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包括戲曲在內,優秀舞臺作品的觀眾,大部分都是年輕人。”曾學文說,自己對傳統藝術的拿捏,也可以說是在找尋與年輕一代文化對接的方式。

近日,廈門出品的首部原創青春流行音樂劇——《生生不息》在廈門嘉庚劇院上演。劇中,廈門本土高校師生實名本色出演,生動地詮釋瞭集美學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弘揚嘉庚精神,引發共鳴。

“在走向國際舞臺的探索中台中南區月子中心,南音豐富藝術表現形式,在現代舞臺上既保留瞭南音的原汁原味,又滿足瞭現代觀眾對於藝術感受的要求。”廈門市南樂團團長楊雪莉說。

9日至10日,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原創大戲《陳嘉庚還鄉記》在泉州安溪影劇院連演兩場,演出一票難求,好評不斷。至此,這部廈門首部獲得國傢藝術基金支持的大型舞臺劇在全國的巡演已經演瞭38場,其中很多場次為廈門各個學校預定的。此前,《陳嘉庚還鄉記》還曾到浙江金華演出,在非閩南地區也同樣觀眾爆滿。

在分管藝術創作生產的廈門市文廣新局副巡視員黃榮看來,濃厚的“廈門味”、扣緊時代主旋律,以及充滿時尚感的創新形式,是廈門文藝精品迸發無限活力的力量源泉。

守正與創新:文藝精品迸發的“廈門力量”·福建日報社數字報刊平臺

這種“以小見大”的敘述方式,符合年輕人的視角。2016年在金門舉辦的“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上,高甲戲《大稻埕》作為開幕演出,引發兩岸民眾的強烈反響,不少金門的年輕觀眾直呼“震撼”。

這是陳嘉庚故事首度被搬上歌仔戲舞臺。已看過此戲不下5遍的安溪籍戲迷王帆,9日仍然特地從廈門趕回安溪看戲。“陳嘉庚在閩南地區傢喻戶曉,將他的故事搬上舞臺,更容易引起閩南觀眾的興趣和共鳴。”王帆說,劇中的閩南服飾、鐵觀音、閩南古厝等閩南元素,都讓安溪觀眾倍感親切。

SourcePh" >
arrow
arrow

    woi280ii4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